产品搜索
2025年施行的《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》有哪些变化
摘要:2025年电动自行车新标准强化安全性能,调整技术参数,改进功能设计,并调整生产与认证流程。新标准旨在提升安全性、实用性和智能化,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,满足消费者需求。
2025年施行的《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》(GB 17761—2024)相较于现行标准(GB 17761—2018)进行了多项重要调整,主要集中在安全性、功能性、生产规范和技术参数等方面。以下是具体差异的详细分析:
一、安全性能的强化
防火阻燃要求升级
新标准明确非金属材料的防火性能指标,规定塑料使用量不得超过整车质量的5.5%(现行标准未明确限制)。这一调整旨在减少易燃材料的使用,降低火灾风险。
电池接触的非金属部件(如绝缘材料)需通过更严格的阻燃测试,延缓火势蔓延。
防篡改技术要求
完善对电池组、控制器、限速器的防篡改设计,增加技术参数(如电动机功率、电池类型)的篡改难度,防止非法改装导致的超速或超功率问题。
落实“一车一池一充一码”的互认协同功能,从源头杜绝非法改装。
制动性能提升
缩短最大制动距离,增加电动机低速运行转矩、空载反电动势等技术要求,提升紧急制动的可靠性。
二、技术参数的调整
整车质量限制
铅酸蓄电池车型:整车质量上限从55kg放宽至63kg,以解决铅酸电池重量大导致续航不足的问题。
其他电池类型(如锂电池):仍维持55kg上限。
车速与提示音
最高设计车速仍限制为25km/h,但新增电动机超速断电功能(超过25km/h时自动停止动力输出)。
车速提示音阈值从15km/h提高至22km/h,提示音改为自行车铃声,单次发音周期缩短至3秒,减少噪音干扰。
电池与续航优化
明确电池类型和外壳要求(如电池模组外壳不计入塑料质量限制),为铅酸电池提供发展空间。
放宽铅酸电池车型重量后,其续航能力提升,满足长距离出行需求。
三、功能与设计的改进
北斗定位与动态监测
新增北斗定位、通信及动态安全监测功能,用于物流或商业租赁的车辆必须安装,其他类型可选装。此功能可实时监测电池温度、电压等异常情况,并协助防盗追踪。
脚踏骑行装置与后视镜
取消强制脚踏要求:仅电助力车型需保留脚踏功能,普通车型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,提升实用性。
鼓励安装后视镜:提升行车安全,但非强制性。
灯光与反光标识
新标准鼓励安装转向灯,并强化反光标识要求,提高夜间或低能见度条件下的辨识度。
四、生产与认证流程的调整
企业责任与一致性要求
新增企业质量保证能力要求,包括生产、检测和质控能力,确保产品一致性。
要求企业在铭牌和合格证上标注“建议使用年限”,提醒用户及时更换老旧车辆。
过渡期安排
设置8个月生产过渡期(至2025年8月31日),允许企业按旧标准生产;销售过渡期为3个月(至2025年11月30日)。
不符合新标准的旧车不会被强制淘汰,但政府可能通过以旧换新政策推动更新。
五、行业与消费者影响
行业影响
推动行业向智能化、高端化发展,提升集中度和产品质量。
对铅酸电池企业利好,同时加速锂电池技术优化以符合重量限制。
消费者权益
提供更长续航、更高性价比的铅酸电池车型选择。
动态安全监测功能增强用户对车辆状态的实时掌握,提升防盗和应急能力。
总结对比表

新标准的实施旨在平衡安全性与实用性,通过技术升级和规范调整,推动电动自行车行业高质量发展,同时满足消费者对安全、续航和智能化的需求。